本文字数约:4131 字
(资料图片)
阅读时间约:6分钟
本文章节:
01、这3种父母,易对孩子要求过高
02、不想“鸡娃”,能推崇“快乐教育”吗?
现在几乎没有家长不知道“鸡娃”这个词。很多父母就是“鸡娃”中的代表,对孩子的要求很高,给孩子布置大量学习任务,安排大量补习班,千叮万嘱孩子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、只有考到重点学校才能有光明的未来等等。
这些父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尤其如今社会内卷严重,孩子面临的升学压力和竞争十分激烈,再加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,便希望孩子现在能够更加努力一点,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。
这个出发点是好的,但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,又不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,很容易导致孩子不堪重负。最终孩子非但不能成人成才,还有可能罹患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等等,连正常上学都变得困难。
01、这3种父母,易对孩子要求过高
在视频中,我们提到3种父母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:
第一种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,他们读书时就是“学霸”,又或者是事业有成的单位领导。总之,他们个人能力出众,在工作领域中有一定的成就。
第二种父母习惯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,他们认为自己以前未能达到某些目标,太遗憾了,所以孩子必须达到这个目标,这甚至成为了这部分父母的执念。
第三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,特别容易出现“我能教好学生,怎么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”的错误认知,也特别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优秀的学生作对比。
以上第一种父母虽然自身是成功的,但他们反而很容易因为自身成功而掉进了“经验陷阱”,在家庭教育上犯错误,还缺乏意识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因为他们从小很优秀,读书时是学霸,工作后也出类拔萃,他们不断取得成就后,很容易以为自己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,都不会比别人差。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,他们认为自己当年学得那么好,有自身的成功经验加持,一定能够引导孩子成人成才。
但实际上,有些父母其实没有真正了解成人成才背后的规律,他们将自身取得的成就都归咎于自己的努力、奋斗,却忽视了时代背景与工作平台的因素,出现了不理性的内归因模式。
在这一代父母成长的时期,国内物质匮乏,很多孩子都能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,那时候身边也没有那么多娱乐、消遣分散注意力,父母和老师的话语就是权威。而且对比起帮忙做农活、做苦力,很多孩子觉得读书反而是一件乐事。读书的苦真的不算什么。
所以,这部分父母愿意刻苦努力学习,甚至乐在其中,并真正享受到读书好所带来的命运改变,实现了阶层跃升。
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济实现腾飞,这部分父母踏入社会时迎来了很多机遇,这也是他们实现阶层跃升、财富积累的大背景。
可是现在的孩子,一出生物质就得到了满足,甚至物质过剩,处于较好的社会阶层。而且又正值互联网时代,周围的庞杂信息、娱乐消遣不断对他们造成影响、形成吸引。
所以,过去父母那一套奋斗经验,往往并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。但很多父母并未看到这一点,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,反而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。
如今的孩子不仅自我意识非常强烈,还涉猎广泛。他们很可能难以接受父母的教育理念,认为父母的一些方式是不正确的,不愿意服从父母的安排。
而这些父母因自身的优秀,从小到大也接受过旁人的过度夸奖,他们很容易形成自以为是的偏执型人格,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。孩子对他们说“不”,他们只会认为孩子不懂事、不听话,甚至对孩子采取指责、打骂等简单、粗暴的教育方式,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,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。
也许有些父母会说,“虽然我对孩子是很严厉,但在我的这种教育下,我的孩子非常优秀,并没有出现任何精神心理问题啊!”
如果孩子真的心身健康,这是个可喜可贺的事。我非常希望广大青少年都能心身健康地成长,并成人成才,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。
但大量的深度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告诉我,有些孩子的优秀是表面的,或者说是暂时的。
我们接诊的抑郁症、双相障碍学生群体,他们大部分人曾经都是懂事乖巧、成绩拔尖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但他们的内心压力其实一直很大,大人给他们施压, 他们自己也自我施压,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、树立正确而积极的学习目标。
当他们升入重点中学时,或者遇到较重大的学业挫折时,又或者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遇到一连串的困难时,他们的压力骤然增大,就很容易出现精神心理症状。如果症状未能及时得到缓解,这部分孩子就有可能精神崩溃,就诊时被诊断为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强迫症等等。
所以,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目前看上去优秀就放松警惕,越是成绩优秀的孩子,父母越是要注意自己是否采取了“高压式”的教育方式,是否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。
父母要及时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,预防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,才能让孩子更好地保持目前的优秀。
第二种父母也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。这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,形成了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,并逐渐发展成了强烈的执念:我的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,不能重走我的老路。
比如,有些父母因为小时候家里穷,没法上大学,便希望通过“鸡娃”把孩子送进重点大学,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。
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并非父母生命的延续,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拥有自主选择权,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父母所期望的人生路线去走。如果一味强迫,孩子反而可能会有逆反心理。
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执念背后往往有一定的心理创伤,我们要有意识地自我疗愈,识别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知。如果实在有些愿望想实现的话,可以尝试自己通过努力去实现,而不是向孩子施加过高的压力,寄希望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心愿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关于第三种父母——教师,其实也不仅仅是教师,还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校长、教育专家等等。
据相关调查显示,教师子女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,在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中,排第一的正是教师!
很多教师、校长、教育专家等等,他们很容易觉得,“我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,怎么可能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?我的孩子怎能不优秀?”
再加上,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见过大量优秀的学生,很容易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,导致孩子心理压力极大。
而且,虽然他们从事的是教育行业,但很容易混淆了家庭教育和学科教育。他们不懂得及时切换角色,回到家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,他们仍以“教师”的角色出现,用教师的态度和面孔面对孩子。一旦孩子犯错,他们就变作“严师”,批评、训斥孩子,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给予理解和积极引导。
所以,希望教育工作者们要有意识地切换角色,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,不要把学校那一套带回家里。工作时是兢兢业业的老师,但回到家,就是理解、尊重、包容孩子的“理想父母”角色,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02、不想“鸡娃”,能推崇“快乐教育”吗?
当然,很多父母选择的道路是不鸡娃,希望孩子顺其自然、快快乐乐地长大,不追求成绩优秀。
我认为,如果孩子的心理是健全的,能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、良好的抗压能力、积极的人生目标,那我觉得确实可以把成绩看淡一些,不必过分鸡娃。
毕竟现在社会这么多元化,如果孩子热爱某个领域,这个领域在社会上也有发展机会,那孩子就朝着这个目标前进,不需成绩拔尖,同样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、获得幸福人生。这有何不可?
不过,希望这部分父母要把握好度,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过度推崇“快乐教育”,更别以为“快乐教育”就是更科学的教育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很多家长以为,人家西方国家推行的就是“快乐教育”啊,一年的上课时间只有180天,剩下的时间孩子就是玩,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是更有创造性、心身更健康吗?
这种观念很可能来自于一些信息的误导。其实,西方国家精英阶层的孩子接受的从来不是“快乐教育”,他们也有大量的学业,有兴趣特长班,升学的竞争压力也很大,孩子要付出大量的努力。
所谓的“快乐教育”,是西方国家对于底层人民采取的教育方式,甚至可以说是上层精英的一种“宣传”而已。这会导致中下层人士很难实现阶层跃升,甚至沉迷娱乐,上层精英的地位便能得以稳固下来。
日本曾效仿美国采取了“快乐教育”,但近几年,日本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推行“快乐教育”的利弊。
如果孩子想成人成才,无论是在学科成绩还是兴趣特长方面,付出努力、汗水,学会面对挫折,不断提升,这都是必不可少的。
过度推崇“快乐教育”,实际上是一种幼稚化教育,它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树立长远人生目标,孩子没有意识持之以恒地努力和付出,从而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就感。他们获得的快乐,更多是感官刺激上的,背后是缺乏意义的。
尤其对于学习,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快乐。在现在这个那么多娱乐消遣的社会里,对于大部分青少年、儿童、甚至成年人来讲,学习确实是相对枯燥、乏味的,很难带来愉悦、快乐的情绪体验。
趋利避害、爱做快乐的事,不爱做不快乐的事,这是人类的动物本能。如果没有意识地克服这种动物本能,什么都讲究快乐,喜欢就做、不喜欢就不做,还美其名曰这是“任其自由发展”,那孩子最后可能真的一事无成,而且一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厌烦、逃避。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难以立足的。
而且,其实大部分孩子在儿童、青少年时期都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,这时候,最好的目标就是克服惰性、努力学习,先增长知识与智慧,提升自己的能力,最终慢慢找到人生目标时,自己更有可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,实现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。
换言之,过度、盲目的“鸡娃”和“快乐教育”都是不可取的。有些父母说要接受孩子的平庸,但其实他们未意识到,很多时候孩子的平庸折射出来的正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平庸,而且孩子自己未必真的想平庸。
很多人觉得父母有学识、有社会地位,孩子肯定就会优秀。其实并不如此。就如我们上述视频所分析的,有些事业有成的单位领导、高级知识分子反而更容易犯家庭教育上的错误,最典型的就是李双江夫妻和他们那个犯下强奸罪的儿子李冠丰(原名“李天一”)。
之前网上也有不少大学教授说自己不会教孩子,频繁跟孩子发生冲突,说自己的孩子是个“学渣”。
而家庭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,甚至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,若父母能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的、有智慧的家庭教育知识,甚至懂得高效学习的知识,知道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,他们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成人成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