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

您的位置:首页 > 要闻 >

我和美术报30年 | 常惦记而同行,获信息也发声

来源:钱江晚报    编审:    发布时间:2023-08-13 06:16:11

潮新闻客户端 杨鸿圣

流转的是时间,存储的是情感。1994年7月4日,第35期《美术报》第二版头条位置,以较大的版幅刊登了一篇艺术述评《书画正进入百姓家》。那时,中国书画市场刚刚起步升温,仅四个版面的《美术报》敢于用大版幅刊载这篇拙稿,并一时在书画与收藏界产生影响,让我切身感受到了《美术报》社领导与编辑的魄力与报纸的魅力,从而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为老粉丝,目睹了从《大众美术报》华丽转身为《美术报》的过程,也见证了从定位“大众”读者群到定位“专业”为主读者群的成功。因为,我前后都曾经做过义务征订员,也曾经是《美术报》读者俱乐部会员。

杨鸿圣 篆刻

《美术报》从四个版面、八个版面扩展到数十个版面,最多时达到80多个版面,偶尔还会超过100个版面,这似乎是一个奇迹。中国画、西画、书法、篆刻作品,评论、散文、书画技法解析,新闻、展览预告、专版、特刊……每读一期《美术报》,总会有新的不少收获,甚至有的问题疑惑,也是在《美术报》上寻找到了答案。比如,曾经先后有多次几个大型拍卖行拍卖书画之后,因真假引起双方乃至社会上同行争议,《美术报》便及时刊发不同作者的争鸣、分析文章,让我等读者从中得到了甄别方法,也明确了自己的答案。

日濡月染,受一些观点启发,或针对一些社会现象,我时而也会写一些拙稿在《美术报》上发声。本世纪初,“入典入会出集子”和颁发“博士学位”“一级美术师证书”等信函,如雪片一样飞向书画人和书画爱好者,如我等之人每周都要收到好几封。除了确实有部分喜欢沽名钓誉者愿意“合作”之外,绝大多数都是十分不屑反感的。也有不明真相者开始愿意,到后来发现是一个圈钱的圈套时,后悔不迭。不少受害者和反感者便纷纷向《美术报》反映,希望予以帮助追查和提醒读者不要上当。看到这样的消息后,我遂以“读者来信”的形式给《美术报》写了一篇拙稿,题目是《明辨是非 平淡是真》,内容包括自己的一次投稿经历和实在可行的意见建议。没几天即2003年6月28日,《美术报》在头版重要的倒头条位置就刊发出来,还加了编者按。

杨鸿圣 国画作品

当今文艺繁荣,但很多人心浮气躁,投机钻营,不肯静下心来务实提升自己。为此,我以李叔同的书法作为切入点,写了评论拙稿《静观弘一书法之静》,在2006年10月7日的《美术报》上刊出,希望大家能从弘一法师的静书、静心、静气及其修养与境界,来唤醒我们那颗浮躁之心。针对不少书画人追名逐利却书画造诣不高的现象,我提出了《多忘名利 勿忘立意》的拙见,发表在2006年11月4日的《美术报》上,希望有理想者力求作品意境高远,去江湖气、野狐禅。看到很多“会员”拿了证一劳永逸,不思进取,我又以《打破会员终身制》为题写了评论拙稿发表在2008年3月8日的《美术报》上,阐述了以“聘任制”来挖掘真人才、激励创作精品的观点。一周后的3月15日,我又以书画收藏为内容写了述评拙稿《从“穿戴假名牌受罚”说起中国书画的造假》,呼吁大家珍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,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。

有时,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到一些书画圈怪现象,我也会通过《美术报》阐述自己的看法。而发现书画队伍中有正能量的故事,同样也会及时采写,如“德艺双馨的书法家”“临印感受”等。

在与《美术报》同行中,让我感受最深的是,每一位编辑对待来稿注重唯文是用,即只要符合刊发要求,不管作者是谁,择优刊发,一视同仁。记得1999年10月30日,浙江省第三届刻字展开幕式在浙江展览馆举行。作为入展者,我在现场发现了很有新闻价值的内容,而且刘江老师等多名老中青著名书法名家莅临现场,花絮多多。我当即以“现场新闻”方式写下了近千字的拙文,并附几张新闻照片,一同投给了《美术报》。几天后的11月6日,《美术报》忍痛割爱了自己记者写的消息,而将我的拙文连同两幅照片一并在头版倒头条位置刊出。2009年4月15日,吴山明、杜高杰、马其宽、张伟平、李桐等一行来到嘉兴南湖采风,我有幸参加陪同。活动结束后,随行记者示意让我撰稿,我遂撰写了新闻消息和数千字的述评,并配以10多幅抓拍的照片。4月25日,《美术报》即用两个整版刊出。

与《美术报》同行数十年,既让我从中获得不少知识和启发,又让我将自己的心声得到了充分表达。除了拙文,时不时还投一些书法、国画、篆刻拙稿……我与《美术报》真是情深意切。

看新闻用手机,读文章用手机,了解书画展信息还是用手机,时下网络信息时代,传统纸质媒介难免受到影响,手机、平板等现代网络工具似乎成了“万事灵”“百闻通”。在这种快餐式媒介包围下,传统艺术类纸质媒介《美术报》坚持以24版彩色铜版纸印刷并依然能保持大量的订阅读者群,着实不容易。

一个健康的社会,绝不能缺少美育,一个积极向上的人,绝不能是一个美盲。三十而立正当年,相信《美术报》是书画界正能量、社会各界人士美育的导向标,并不断走向新的辉煌。

作为书画篆刻人,我永远会与您——《美术报》同行。(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精彩推送

最火资讯

Copyright @2008-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
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:9 9 2 5 8 3 5@qq.com
豫ICP备2020035338号-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